這一次,對的整治頗有“刮骨療傷”的意味。
手握4500噸
稀土原和6400噸
稀土分離指標,只要一聲“開工”的下達令,整個贛州
稀土產業鏈立刻可以運行,帶來上百億元的工業生產值。但是,贛州市選擇了謹慎從事,要求整治不達要求絕不開工。
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一位副局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贛州對
稀土的整治,不僅要使
稀土礦區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恢復,還應在本著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的前提下,進行有序開發,“以前在進行礦山開采的時候,不夠規范,導致歷史上留下一筆污染巨賬。”
贛州對
稀土的嚴加管控,產生的直接效應就是推動的全線上揚,從
稀土原礦到
稀土,半年之內,價格翻倍。
旱江村劉屋小組位于贛州市龍南縣關西鎮
稀土礦山腳下,這個僅100余人的小村莊,因飽受
稀土開采帶來的污染,10年間,全村近八成村民搬離,只有四五戶因為家庭特別困難,仍然留在村莊。他們的農田已經不能耕種了,一到雨季,就喝
稀土礦山上流下的渾濁的水。
“去年年底,我們的情況被媒體報道后,(贛州)市、(龍南)縣里面都來人了,答應解決我們的喝水問題,但是到現在都沒有解決。”村民李日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說,他們現在喝水,仍然是自己從尚未開采
稀土的山上提取的。“一到下雨天,山水漫流,礦山上的水就和我們喝的水混在一起了。”
稀土開采帶來的污染,嚴重影響了山下村民的生活,也讓當地管理者頭痛不已。
擁有贛州
稀土三分之一儲量的龍南縣,堪稱贛州“
稀土第一縣”。從1969年被發現有離子型
稀土礦以來,至今已經有40多年的開采歷史。當地一名
稀土技術工人向記者介紹,最早的
稀土開采就像是 “搬山運動”,“發現一座山上有
稀土礦,先是把上面的植被刨光了,再挖空山里的土,堆積在一起,這種工藝叫‘堆礦’;后來就是挖一個池子,將挖到的
稀土浸在池子里,這種工藝叫‘浸礦’。”
不管是“堆礦”還是“浸礦”,都需要將山體挖平,嚴重破壞了山體。據龍南縣礦產資源管理局
稀土稽查大隊副大隊長蔡樂明介紹,截至目前,龍南縣因
稀土開采被破壞的礦山面積達17.7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嚴重。
4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龍南縣足洞
稀土礦區四車間治理點,只見成片的荒山裸露著,有一塊荒山上面,已經種了不少桉樹,山體下面,有些地方長出了小草。
“這是我們2011年試點治理的廢棄礦山,面積為0.29平方公里(439畝),當時投入800多萬元。”蔡樂明指著長著桉樹的礦山告訴記者,這個治理點,之前還種過楊樹、松樹等不少植物,但都不管用,“種什么,死什么,成活非常艱難。”
龍南縣目前正在開展污染治理的
稀土廢礦只有足洞礦區的四車間及附近的一個車間,目前已經花費的治理費用就有5000多萬元。蔡樂明說,按照去年開始進行的試點治理,每畝礦山治理的費用在2萬元左右,“這僅僅是對礦山的基本復綠,遠遠達不到礦山原始的狀況”。
就是這樣簡單的治理,費用就在3億元左右。
在
稀土污染的治理中,治水的成本更高。蔡樂明介紹,治理一噸廢水,需要4萬~6萬元。而龍南
稀土礦山上,每天流出的廢水為3萬~6萬噸,一天的治水成本就要20多萬元。如果要將整個龍南縣的
稀土廢礦水土治理好,至少需要資金幾十億元。
治理與整合并進
4月25日~2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龍南縣、定南縣等地多個
稀土采礦區看到,幾乎所有的
稀土礦都處于停產狀態。縱橫交錯的抽液管道被遺留在山上,有些管道上閥門的把手已經斷了。不少礦井上長滿了草。
自上世紀90年代末期,贛州對南方離子型
稀土的開采采用了“原地浸礦”的工藝,這種方法就是在礦山上鉆出一個個直徑為幾十厘米的井,將液體注入山體,再在山體的底部,挖洞取液,提煉
稀土。
雖說這種工藝較之前先進,但是對生態的破壞仍然很嚴重。贛州市工信委
稀土科一名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原地浸礦的工藝,表面上看是保護了植被,但是注入山體的液體,如果不能盡量
回收,對地下的污染仍然難以預估。“只有從
稀土開采的源頭上治理,才能有效地解決
稀土開采帶來的污染。”上述負責人說。
目前,今年第一批
稀土原礦開采和
稀土分離的指標已經下撥到了贛州。不過,贛州方面仍然要求各
稀土礦企和分離企業先進行整治,達不到要求,絕不開工。
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一名副局長表示,贛州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
稀土開采,期間進行過三次整治。
最早的時候,贛州15個縣(市)都在進行
稀土開采,最多時有1035個采礦點,第一次治理是在1986年。當時《礦產資源法》出臺后,贛州市政府看到開采
稀土對山體的破壞,對
稀土開采的準入進行限制;第二次是在2000年左右,贛州市通過國土部門采礦換證,保留了8個縣的采礦區,整合成88本采礦證,全部由贛州
稀土礦業公司統一管理;第三次就是從去年11月份至今的整治,要求所有
稀土開采、分離企業在環境評估、規模生產方面達到國家要求。
據了解,自去年開始整治以來,贛州方面出動上萬人次,大規模開展巡查,發現制止并查處
稀土非法開采案件354起。當地礦管部門表示,由于
稀土大部分分布在偏遠地區,一些零敲碎打的、偷偷摸摸的盜采現象,還是有的。他們只能及時發現,及時查處。
上述副局長介紹,目前贛州
稀土廢礦山有302個,面積在97平方公里左右,治理費用需要26億多元,“對這些廢棄的
稀土礦山,我們進行了一次治理,涉及項目16個,投入資金1.9億多元。”
對于之前媒體提到的治理費用380億元,該副局長表示,這是整個
稀土污染從山體到水土的治理,以及贛州組建了
稀土集團之后,對企業兼并后進行安置等的總體費用,“就是說,贛州將所有的
稀土開采帶來的污染治理好,以及贛州整合
稀土集團所需要的費用,都包含在里面。”
“這是一筆巨大的費用,在上個月國家部委來贛州調研的時候,我們就將這些數據上報給相關部門,尋求國家在政策及資金上給予支持。”上述副局長說,除了政策和資金的需求,贛州市也在加速組建
稀土集團的步伐,目前進展較為順利,已經準備引進廣晟集團,并計劃吸引福建一家
稀土下游企業。“準備信托贛州
稀土礦業公司擁有的贛州全部
稀土采礦權,吸收深加工及下游相關產業,將贛州
稀土集團打造成集采礦、冶煉、加工、貿易、科研一體化的企業集團,成為國家南方
稀土領軍企業。”該副局長說。
去年11月份至今,贛州
稀土礦停產已有半年時間。停產給
稀土行業帶來的直接效應就是價格的飛漲——從年初的12萬元/噸,漲到現在的20萬元/噸。而這還只是地下非法渠道的貨源,無論買賣,都承擔著一定的風險。
在蔡樂明看來,目前
稀土處于有價無市的狀況,整個贛州地區
稀土礦企停產半年,加上贛州
稀土分離能力明顯高于原礦的生產能力,因此市場上根本沒有合法的
稀土。
越控制,越瘋狂。即使在如此嚴厲的打壓下,贛州仍然存在著大量的
稀土買賣。
林浩(化名)在贛州市全南縣經營一家
稀土礦,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所經營的
稀土礦也停產了,不過他手上仍然有將近300噸的原礦出售。
據他介紹,這些原礦都是從廣東開采的,貨也在廣東,如果有需要,他可以從廣東直接發貨到買家手中。只是價格比上個月又貴了2萬多/噸。“現在
稀土標礦一噸至少要賣20萬元左右,要是上個月的話,只要18萬元左右,而要是在年初,只要12萬元左右。”他說。
林浩說,目前的行情,又讓他感覺回到了2011年。當年初,
稀土標礦一噸也只要10萬元左右,到了六七月份,每噸最高漲到了40多萬元,翻了好幾倍。“現在,國家對
稀土控制得這么嚴,價格只會越來越高,重回價格之巔,只是時間問題。”林浩說。
據林浩介紹,目前市場上在交易的
稀土,大部分是從廣東盜采的。贛州不少
稀土商又開始囤貨了,想等到行情最好的時候再賣出去。
稀土原礦的價格上漲,也直接帶動了
稀土氧化物價格的上漲,不少貿易商在“五一”之后,再次提高
稀土氧化物的價格。
贛州一位姓繆的貿易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金屬氧化鏑為例,4月份漲過一次價后,價格為450萬元/噸,五一后的售價已經突破了500萬元/噸,“今年年初還不到300萬元/噸,已經漲了將近一倍了。”
贛州16家
稀土分離企業目前全部處于停產狀態。一位
稀土分離企業負責人葛明誠(化名)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的
稀土氧化物,除了一部分是陳貨之外,其余都是一些小型地下分離企業加工的。
“我們也停產了,可是一些小型的分離企業卻通過其他渠道購買了
稀土,仍然在進行分離,這對我們的市場產生了沖擊。”葛明誠抱怨,他們現在按照上面的要求停產,但是一些小企業敢冒風險,搶占了不少市場。
您好!請登錄
合作網站快捷登錄:已有0評論
購物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