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
-
磁聯軸器能不能再10毫米間距做傳動 2024/12/21
ai評估磁聯軸器在10毫米間距傳動中的效率與可靠性磁聯軸器在緊湊型設備中的應用案例10毫米間距磁聯軸器的市場需求與發展趨勢...
-
磁齒輪磁力輪傳動磁輪 2024/12/21
ai磁齒輪在醫療設備中的應用案例磁輪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磁力輪傳動在機器人技術中的應用磁齒輪的設計與制造工藝磁輪在可再生...
-
磁力輪直交傳動對軸間距 上下磁輪間隙的要求 2024/12/19
ai磁力輪直交傳動設計中的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軸間距與上下磁輪間隙對傳動穩定性的影響磁力輪直交傳動系統的精密調節技術上下...
-
磁齒輪和常規齒輪有什么區別 2024/12/19
ai磁齒輪與常規齒輪的成本效益分析磁齒輪的未來發展趨勢常規齒輪的材料與制造工藝磁齒輪在可再生能源中的角色磁齒輪與常規齒...
-
磁聯軸器能不能再20毫米間距做傳動 2024/12/19
ai磁聯軸器在小間距傳動中的未來發展趨勢磁聯軸器在20毫米間距傳動中的應用案例20毫米間距傳動:磁聯軸器的技術突破磁聯軸器...
稀土之父徐光憲: 鞠躬盡“萃” “祖國最大”
本報記者 李 艷
28日上午,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逝世,享年95歲。
1951年,徐光憲與妻子一起遠涉重洋從美國回到祖國。60余年的漫長歲月里,徐光憲的事業與中國的稀土工業緊密聯系,相伴終生。
最后一次見到徐先生是在2009年,那一年他走上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那時,他走路已經需要攙扶,但還堅持不懈地做與稀土相關的研究,關注著國家的稀土政策。記得他當時毫不留情地批評某些地方的稀土管理。他說,國家必須嚴格控制稀土開采量,特別是南方寶貴的中重稀土,建立若干中重稀土戰略元素儲備制度!說這話的時候,他特別著急,聲音微微顫抖,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后來的幾年再沒有見過徐先生,但不斷聽到關于他的消息。稀土圈里的專家們說,徐先生太愛中國的稀土行業了,他一看到資源的浪費就痛心疾首,一看到中國與國外競爭落了下風就心急如焚。多年來,他把自己對稀土行業的意見建議寫成信件,寄給國家領導和主管部門,直接促成了相關政策的出臺。
而今,他已駕鶴西去,永遠地離開了他熱愛的稀土事業。
“萃取”和“稀土”,這是代表著徐光憲事業巔峰的兩個關鍵詞。
稀土,被稱為工業“黃金”,它在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我們每天看的電視,其鮮艷的紅色就來自于稀土元素銪和釔;顯微鏡、手機,鏡頭毫無例外的都是用了稀土鑭,這樣才能提高折光率,照出清晰的圖像。還有我們所用的紡織品,用稀土染色,色彩非常鮮艷,不同的陽光下有不同的顏色。有資料顯示,當今世界每5項發明專利中便有一項和稀土有關。
我國是稀土資源大國,但是在多年以前,開發利用稀土的生產技術始終掌握在國外少數廠商手里,使稀土擁有資源量最大的中國,只能用低廉的價格出口稀土,再用高價進口稀土產品。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位中國化學家創立串級萃取理論,并運用于實際生產。這一全新分離方法,使我國單一稀土產量猛增,一時間,國際單一稀土產品價格暴跌,國外的稀土壟斷公司,不得不減產、停產甚至破產,中國的世界稀土強國地位,一舉確立。直到今天,“串級萃取”理論仍然是我國稀土工業的理論基礎。這位化學家便是徐光憲,這場由徐光憲引起的中國風暴給我國帶來了數以億計的收益,該項目也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各類獎勵。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單一稀土的全國產量是20噸。2006年國家發改委稀土辦的數據統計顯示,產量是8萬噸,占全球單一稀土總產量的85%。中國終于實現了由稀土資源大國向稀土生產大國、稀土出口大國的轉變。現在,這個領域的領頭羊已經不再是昔日的美國、法國和日本了,而是中國。
一生愛創新,科研路上從未止步
徐光憲有一句名言:“我們做科研的有一個信念,就是立足于基礎研究,著眼于國家目標,不跟外國人跑,走自己的創新之路。”這句話被眾多媒體反復提及,而且被寫進北京大學發布的訃告中,鼓勵科研領域的后來者們繼續前行。
因為祖國的需要,徐光憲曾四次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他最初的科研方向是量子化學,回國后開始轉向研究配位化學,1960年,為適應國家原子能工業發展的需求,他將核燃料萃取化學作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1972年,為扭轉我國稀土工業的落后狀況,他的研究方向轉向稀土分離方法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并成了這一研究的領軍人物。在此后的歲月里,他和同事們一起創造了稀土世界的“中國傳奇”,特別是他建立的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引導稀土分離技術的全面革新,被國際稀土界稱為為“中國沖擊(China Impact)”。1978年,基礎科學受到重視,他又重新開始最初選定的量子化學方向的科學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黎樂民曾撰文《執著追求,勤奮耕耘》評價恩師。他說,徐先生一再改變研究方向,自然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徐先生迎難而上,把研究方向多變的困難轉化為在多個領域取得巨大成績的契機。而實現這種轉換,沒有獨特的研究視角、對前沿問題的總體把握,以及頑強的進取精神,是無法做到的。
實際上,徐光憲善于及時引入最新的研究方法與技術手段。他的研究視野非常廣泛,其研究涉及化學研究的多個領域。化學學科的特殊性,使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認知風格與研究方法。在化學研究領域,徐光憲有多學科的堅實基礎,這也使得他在多次科研方向發生轉向后仍能取得突出成果。
一生愛祖國,拳拳心桃李情
28日上午,北大未名BBS將進站圖片換成了徐光憲的照片,并寫下“沉痛悼念徐光憲先生”,這是年輕學子們對他最真誠的緬懷。
徐光憲出生于浙江紹興。1936年,16歲的徐光憲考取了杭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9年轉學至寧波高工學校。1946年,徐光憲獲得公費留學的機會,進入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讀研究生,一學期后轉至哥倫比亞大學,并獲得助教獎學金。不久,同樣攻讀化學的妻子高小霞也來到美國半工半讀。
到了1949年,徐光憲不但取得了碩士、博士學位,還當選為美國榮譽化學會會員和榮譽科學會會員。接連榮獲了兩枚“開啟科學大門”的金鑰匙。抗美援朝的開始,讓徐光憲覺得,身為中國人,應當回國效力。盡管他在美國的科研事業已漸上軌道,但他毅然放棄,獲得博士學位后,立刻以“回國探親”為借口,和妻子高小霞一起回到祖國。當輪船到達廣州時,一艘飄揚著五星紅旗的小船來接他們。他生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曾經回憶當時的情景:“看到五星紅旗來接我們,是我一生中最高興的事,我感到我們中國人真的站了起來。”
回國之后,徐光憲進入北京大學執教。盡管當時國內的科研條件無法同國外相比,但他工作熱情極高。1951年,他為學生們開設了物理化學課,培養了第一批放射化學人才。
他曾說,“現在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但也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 未來需要年輕人擔負起來”。這樣的責任感和危機感讓他在后期的科研中始終將培養人才放在第一位。他的學生中有4位院士,這在整個科技界都是極少見的。
“在幾十年科研生涯中,徐先生一直把自己的科研工作與國家的學科發展和重大需求緊密結合,并作出了突出貢獻。”徐光憲曾經的學生、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嚴純華說。
2006年8月,徐光憲在北大未名BBS化學學院版面以“老頑童”為網名發表《分子共和國:開國大典》一文。化學學院廣大學生響應徐先生號召,開始了為期兩月的“分子共和國”趣味科普文學創作活動,帖文幾乎都登上了全站十大話題榜。2009年,帖文集結成書出版。這個故事至今仍為北大的年輕學子們津津樂道。(科技日報北京4月29日電)
您好!請登錄
合作網站快捷登錄:已有0評論
購物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