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
-
磁聯軸器能不能再10毫米間距做傳動 2024/12/21
ai評估磁聯軸器在10毫米間距傳動中的效率與可靠性磁聯軸器在緊湊型設備中的應用案例10毫米間距磁聯軸器的市場需求與發展趨勢...
-
磁齒輪磁力輪傳動磁輪 2024/12/21
ai磁齒輪在醫療設備中的應用案例磁輪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磁力輪傳動在機器人技術中的應用磁齒輪的設計與制造工藝磁輪在可再生...
-
磁力輪直交傳動對軸間距 上下磁輪間隙的要求 2024/12/19
ai磁力輪直交傳動設計中的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軸間距與上下磁輪間隙對傳動穩定性的影響磁力輪直交傳動系統的精密調節技術上下...
-
磁齒輪和常規齒輪有什么區別 2024/12/19
ai磁齒輪與常規齒輪的成本效益分析磁齒輪的未來發展趨勢常規齒輪的材料與制造工藝磁齒輪在可再生能源中的角色磁齒輪與常規齒...
-
磁聯軸器能不能再20毫米間距做傳動 2024/12/19
ai磁聯軸器在小間距傳動中的未來發展趨勢磁聯軸器在20毫米間距傳動中的應用案例20毫米間距傳動:磁聯軸器的技術突破磁聯軸器...
中國稀土指令性計劃引爭議 專家稱無一企業遵守
”一放就亂,一抓就死”是中國許多行業乃至宏觀經濟的一大特征,行業也不例外。但是這一次,稀土政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行業本身,其引發的爭議也從來沒有現在這么大。
自2011年年初以來,飛漲,由過去的”白菜價”一躍而成”黃金價”。其中漲幅最大是氧化鏑,在七個月的時間內,價格上漲858.3%,漲幅最小的金屬鑭也超過300%。
對于稀土價格不尋常的上漲,工信部新聞發言人朱宏7月21日解釋稱,這由四方面的原因造成:原來的稀土價格偏離其真實價格;世界范圍內資源型產品普遍上漲;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產品價格的提高;受市場調節的影響,目前中國稀土產品需求很多,很多稀土產品的國內價格還高于出口的價格。
原因僅止于此嗎?很多業內資深專家對此提出了質疑。一位曾在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任職的老專家對財新《新世紀》稱,過去稀土賣成”白菜價”,主要是因為生產稀土的環保和資源成本太低,但現在的價格上漲也并非由于這些問題得到改善。
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任總經理陳隆淮亦指出,稀土價格飛漲主要是”政策的問題,加上對未來的預期。比如限制出口的政策,大大抬高了價格預期。
在此預期的影響下,游資炒作趁勢進入。這些資本的逐利行為不難理解,但讓業界痛惜的是,不少稀土加工企業亦隨之囤稀土、倒稀土,將重心從生產轉移到了資源的買賣上,賺”快錢”的心理使得企業無心在稀土應用技術方面大力創新。
稀土價格的飆升甚至未必是需求甚于供給的結果。國家對稀土生產本有指令性計劃,但事實上已在市場上徹底失靈。多位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估計,目前中國稀土年產量在15萬噸以上,而國內年需求量在7萬噸左右,實際結果是市場供給遠大于需求。
出口配額制度的不合理也是價格暴漲背后的推手之一。”買賣配額的交易盛行,一噸配額大概是50萬元”,一位業內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這樣一來,拿到配額的企業幾乎可以”不勞而獲”,在此刺激之下,生產企業更迫切的想要在貿易環節吃掉更多的利潤。
此外,更多的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狂飆突進的稀土產業重組整合是導致漲價的更重要原因。包鋼稀土研究院顧問竇學宏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產業整合助長了壟斷的預期,大量中小企業已經或即將面臨”關停并轉”,這直接觸發了市場價格的上行。
一批第一代稀土老專家為此憂心忡忡。他們認為現在的稀土行業被一些觀點所裹挾,好像稀土就應該賣成黃金價,這種觀點甚至綁架了一些政府部門、官員和企業。稀土不能賣成白菜價,也不能賣成黃金價,就應該是稀土價。
在中國表面上爭回稀土“定價權”的背后,中國對于稀土行業的管理思路、出口政策等都需要仔細審視。這些措施造成了什么后果?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整個行業可能為此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專營權整合
稀土不能賣成”白菜價”,而產業整合可以掌握定價權。正是這兩個思路催生了近年來的一系列稀土政策。
稀土產業整合并非始于今年。早在2008年底,北方稀土行業就曾掀起過一波整合浪潮。當年12月,包鋼稀土和內蒙古高新控股有限公司牽頭,整合了包括包頭華美稀土高科公司在內的數家民營企業,希望通過統一組織生產、收購、價格和銷售,掌控稀土產業話語權。
在稀土資源較為分散的南方省份,近年來,五、包鋼、中鋁、中國有色、廣晟和廈鎢等幾家大企業積極展開收購重組行動。南方稀土分散在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五省,采礦權證總計超過100個,多集中在當地企業手中。上述多家央企或大型地方國企,紛紛通過兼并收購爭奪這些采礦權。
但是今年開始的稀土行業第二輪整合潮與此前有所不同,這次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5月初,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大企業大集團戰略,進一步提高稀土行業集中度,基本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稀土行業格局,南方離子型稀土行業排名前三位的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將達到80%以上。
北方稀土市場是包頭鋼鐵有限公司一家獨大。今年4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辦公廳下發《關于征求對<內蒙古自治區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工作方案>意見的通知》,要求采取兼并重組、補償關閉、淘汰關停等手段,對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以實現內蒙古由包鋼集團對稀土采選、冶煉分離生產實行專營。這份方案明確提出要在6月底前完成檢查驗收總結工作。但現在時至8月,這項整合計劃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局。
根據方案,包鋼集團要向31家列入關停名單的企業停止原料供應,并負責其中21家關停企業的補償,工商部門負責吊銷這些企業的稀土生產營業執照,電力部門則要對這些企業停止供電。
目前,只有包鋼集團按照這一方案停止了向關停企業的原料供應,工商和電力部門并未采取行動。”這是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發布的文件,但主要波及包頭市,而包頭市可能還是想慢慢來。”達茂稀土有限責任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自5月4日被包鋼”斷糧”之后,達茂稀土只能靠庫存原料生產,”也就能堅持不到一個月了”,達茂稀土負責人稱,至于補償,”我覺得包鋼還不想出錢呢,包鋼抱怨稱’我們也是企業,卻要幫著政府搞整合’。”
財新《新世紀》記者看到,達茂稀土的冶煉和分離車間的生產線已經停了,碳酸氫銨等原料堆放在角落里,只有選礦車間還有幾十名工人在生產,其余300多名工人現在無法上崗,只能每月領取公司發放的低保。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多方采訪,此次內蒙古稀土整合主要的爭議有兩點:一是整合應該是市場行為,而不是政府的一紙行政命令;二是整合方案脫離企業實際情況,企業難以接受關停理由。
這次包鋼集團主導的整合方案直接選擇了”一刀切”。對于兼并重組和關停的判斷標準是,對由自治區級以上投資主管部門立項審批的4戶稀土冶煉分離企業,由包鋼集團與其商談重組合作;對有關盟市、旗縣立項審批的21戶企業,由包鋼集團出資,相關地方政府酌情予以補償,使其關閉并退出稀土業;對沒有立項審批文件的10戶企業,則淘汰關停。
但眾多業內人士都認為,真正的標準是看包鋼對這個企業感不感興趣,重組合作的四家企業中,有三家從事金屬生產,而被關停的主要是冶煉分離企業,”這部分包鋼不想要,因為現在不缺產能”。
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的待關停企業都表示,他們的立項審批手續都齊備。直到2008年之后,稀土企業的立項才需要國家發改委或內蒙古發改委的審批,而此前,市區一級都有審批資格。這些企業里,有包頭市招商引資引來的項目,而達茂稀土所在的達茂旗還和包鋼集團有40年的水源換礦石協議。
”稀土是國家戰略資源,需要產業整合,這個政策意圖我們都理解。但是具體到操作上,要符合實際情況”,一位企業負責人稱。據他透露,內蒙古經信委和包鋼集團人員在擬寫整合方案前,”只是過來問了很簡單的幾個問題,也就10分鐘”,草率而出的方案里,作為各家企業補償款依據的產能數據與實際情況差距很大,絕大多數企業可獲補償的產能大大低于其實際產能。
陳隆淮也指出,有些要關停的企業相當優秀,整合的價格不合理,”整合不是一紙下令就能整合下來的,它是一個經過詳細調研,要有企業出路、整合方式和渠道等問題的解決方案。”
盡管此次整合幾乎將注冊在案的稀土企業全部包括在內,但卻無法解決一個問題–內蒙古還有很多沒有任何審批注冊手續的”黑工廠”,這些企業的產能總和是包鋼的好幾倍,實際上,這才是包鋼實現稀土專營的最大的”攔路虎”。這些隨時以停產應付檢查,完全地下交易的”黑工廠”,幾乎無據可查。”他們的原料多數盜挖盜采自包鋼的稀土礦和尾礦庫,要想真正實現整合,包鋼首先要在自己身上加強管理。”一位熟悉包鋼的人士指出。
清除”諸侯割據”的戰火也已蔓延到福建、廣東、廣西等其他稀土富裕省份。”政府對資源的控制,就是通過央企或央企控制企業來實現的,不大可能通過民營企業來發展稀土。”一位與五礦合作的江西稀土企業負責人出于這樣的想法,最終選擇了拱手相讓。
但在竇學宏看來,目前大型國企的整合動作還只是爭奪資源的短期行為,”應把精力放到發展尖端技術上來,不是單純的做大做強,只看總量。”
咨詢公司歐亞集團的多份研究報告都認為,中國目前稀土整合的思路與之前的煤炭、鋼鐵行業整合非常相似,而這些整合幾乎都遭遇了失敗。
受傷的下游
歐亞集團分析師馬達明認為,中國本輪密集出臺的稀土管理政策,特別是出口管理,主要意在保證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稀土供應。問題在于,即便是良好的政策意圖,其實施結果也往往是南轅北轍。
原包頭鋼鐵公司總工程師、包鋼稀土研究院院長馬鵬起直言,”限制稀土出口并不能限制國外,反而是限制了自己。”目前,國內的需求量約占中國稀土總產量的70%。但在眾多稀土行業專家看來,稀土的真正價值是在應用上,近年來國內稀土應用技術發展緩慢,如今的高價更是給下游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中國稀土熒光粉燈協作網的吳虹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生產稀土三基色熒光粉燈的企業有三分之一都已經停產,因為熒光粉的價格已經漲到了3000元/千克,有些企業甚至開始使用成本只要每千克20幾元的鹵粉來代替熒光粉。
不只是熒光粉這樣較為低端的應用。竇學宏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山西等地有不少磁性材料生產企業也已經停產,它們大多是民營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資金實力有限,之前的存貨也不多”。而像中科三環等行業里的大企業也陷入了一種矛盾的心理,”它們的成本壓力也很大,但又覺得再扛一扛可以把小企業都扛死。”
磁性材料下游的風機生產行業日子也不好過,特別是以生產直驅電機為主的企業,稀土約占其永磁體原材料成本的30%。湘電股份目前已經停止了材料的現貨采購。
中金公司一份研究報告測算稱,永磁材料現貨價格從每公斤100元飆升至700元,相當于每臺1.5MW永磁直驅機型成本每千瓦增加400元,如果全部在現貨市場采購,壓縮毛利率超過10%。
竇學宏擔心的則是,”這種高價傳導到下游,下游就可能找別的替代了”。愛建證券在一份分析報告中也指出,鐵硼價格高企,直驅風機生產企業可能會選擇另外的技術路線規避稀土成本,如轉而采用電勵磁直驅路線。”稀土的真正價值是在應用,特別是高端應用,這樣下去的話,咱們這么多年的稀土開發成果可能就被破壞掉了。”一位在包鋼稀土研究院工作多年的老專家評論稱。
他進一步稱,”我們一直在講稀土的話語權。真正要爭的是技術上的話語權,而不是價格上的話語權。”
目前,稀土高端應用的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日本和歐美企業手中,而國內的思路是資源換技術。早在2002年8月,國家計委發布《外商投資稀土行業管理暫行規定》提出,禁止外商在中國境內建立稀土礦山企業,禁止外商獨資建立稀土冶煉、分離項目,但同時鼓勵外商投資稀土深加工、新材料和稀土應用產品。
包頭市自上世紀90年代初建立稀土高新開發區后,一直希望能夠吸引像GE這樣的外資企業進駐,通過稀土下游產業的發展提升應用技術水平,但在馬達明看來,由于城市環境、文化和社會發展等條件的限制,包頭并沒有吸引力。
產業鏈之危
在國內政策漸趨收緊之際,出口配額也相應減少,這使得稀土成為最近一年來中國對外貿易摩擦中最受關注的領域。
商務部從一年前開始驟然收緊稀土配額。2010年稀土出口配額總量為3.03萬噸,較2009年降幅接近40%,2011年的配額較上年又略降74噸。從2011年5月20日起,中國將稀土鐵合金也納入配額管理,有分析認為這相當于進一步減少了出口配額。
目前中國的稀土儲量占全球的30%,但出口量超過全球貿易量的90%。配額的大幅減少引起了日本、美國等稀土進口國的不滿。據報道,有美國高級貿易官員7月21日表示,中國對稀土出口的限制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稀土出口配額將導致市場扭曲,這對中國而言應是一個危險信號。
讓西方國家認為其占據有利地位的是世界貿易組織最近的一項裁決。
7月5日,世界貿易組織向成員方散發了美國、歐盟、墨西哥訴中國九種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案的專家組報告,認為中國出口關稅和出口配額措施,違背中方入世承諾和有關世貿規則。雖然這一案件并未涉及稀土,但分析普遍認為,稀土很可能受此牽連。
中國政府高層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出于環境保護的需要,不僅是對稀土出口進行限制,還對開采、生產、貿易的整個鏈條進行限制,這樣的做法是符合世貿規則的。
了解這一案件應訴情況的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WTO確實有環保例外的條款,但這一條款的使用是有附帶條件的,”焦點在于,在限制對外出口的同時,中國國內相關原材料的生產、消費是否也受到限制。”
WTO專家組報告即認為,在限制出口的同時,中國政府并沒有采取措施限制國內的開采、消費。這意味著對內對外并不一視同仁。
近年來,工信部對多種原材料實行指令性生產計劃,加大對落后生產能力淘汰力度。這些措施的實施效果是否達到預期,并不清楚。”以焦炭為例,生產限制能找到文件,但實際上各地都不愿關掉,而消費是否限制并沒有證據,中國鋼產量還在增長。”前述五礦商會人士稱。
稀土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2007年中國政府對稀土生產計劃由指導性調整為指令性,且指令性生產計劃確實呈下降趨勢。
但”政策歸政策,執行歸執行”,一位熟悉包鋼稀土的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包鋼稀土去年獲得的指令性計劃是5萬噸,但”實際生產的精礦估計有20萬噸”。
”可以說沒有一家遵守的。”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總院原副院長王國珍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對于國內的稀土儲量,陳隆淮甚至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形容,不僅有尾礦,很多廢渣都存在稀土。稀土本身又是一種使用壽命很長,用量較省的金屬,前述包鋼稀土研究院的專家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只靠包頭的礦,全世界還能用200年。”
如今稀土賣上了”黃金價”,很快就刺激了世界市場的供應。澳大利亞企業萊納斯去年9月斥資4.5億美元開發旗下的韋爾德稀土礦,計劃今年三季度投產。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中國的稀土儲量約為3600噸REO,占全球儲量的36%,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儲量分占19%和5%。目前已知的中國之外的最大稀土礦藏,位于美國加州的帕斯稀土礦在2002年停產之后,現在也在恢復生產。
從目前的形勢判斷,中國在中長期內不可能繼續壟斷全球的稀土供應。竇學宏的擔心是,”就算是價格降下來,外國也不會買我們的稀土了,行業信譽已經壞了,可是我們的應用還沒有發展起來,這個產業鏈就被傷害了。”
自2011年年初以來,飛漲,由過去的”白菜價”一躍而成”黃金價”。其中漲幅最大是氧化鏑,在七個月的時間內,價格上漲858.3%,漲幅最小的金屬鑭也超過300%。
對于稀土價格不尋常的上漲,工信部新聞發言人朱宏7月21日解釋稱,這由四方面的原因造成:原來的稀土價格偏離其真實價格;世界范圍內資源型產品普遍上漲;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產品價格的提高;受市場調節的影響,目前中國稀土產品需求很多,很多稀土產品的國內價格還高于出口的價格。
原因僅止于此嗎?很多業內資深專家對此提出了質疑。一位曾在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任職的老專家對財新《新世紀》稱,過去稀土賣成”白菜價”,主要是因為生產稀土的環保和資源成本太低,但現在的價格上漲也并非由于這些問題得到改善。
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任總經理陳隆淮亦指出,稀土價格飛漲主要是”政策的問題,加上對未來的預期。比如限制出口的政策,大大抬高了價格預期。
在此預期的影響下,游資炒作趁勢進入。這些資本的逐利行為不難理解,但讓業界痛惜的是,不少稀土加工企業亦隨之囤稀土、倒稀土,將重心從生產轉移到了資源的買賣上,賺”快錢”的心理使得企業無心在稀土應用技術方面大力創新。
稀土價格的飆升甚至未必是需求甚于供給的結果。國家對稀土生產本有指令性計劃,但事實上已在市場上徹底失靈。多位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估計,目前中國稀土年產量在15萬噸以上,而國內年需求量在7萬噸左右,實際結果是市場供給遠大于需求。
出口配額制度的不合理也是價格暴漲背后的推手之一。”買賣配額的交易盛行,一噸配額大概是50萬元”,一位業內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這樣一來,拿到配額的企業幾乎可以”不勞而獲”,在此刺激之下,生產企業更迫切的想要在貿易環節吃掉更多的利潤。
此外,更多的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狂飆突進的稀土產業重組整合是導致漲價的更重要原因。包鋼稀土研究院顧問竇學宏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產業整合助長了壟斷的預期,大量中小企業已經或即將面臨”關停并轉”,這直接觸發了市場價格的上行。
一批第一代稀土老專家為此憂心忡忡。他們認為現在的稀土行業被一些觀點所裹挾,好像稀土就應該賣成黃金價,這種觀點甚至綁架了一些政府部門、官員和企業。稀土不能賣成白菜價,也不能賣成黃金價,就應該是稀土價。
在中國表面上爭回稀土“定價權”的背后,中國對于稀土行業的管理思路、出口政策等都需要仔細審視。這些措施造成了什么后果?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整個行業可能為此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專營權整合
稀土不能賣成”白菜價”,而產業整合可以掌握定價權。正是這兩個思路催生了近年來的一系列稀土政策。
稀土產業整合并非始于今年。早在2008年底,北方稀土行業就曾掀起過一波整合浪潮。當年12月,包鋼稀土和內蒙古高新控股有限公司牽頭,整合了包括包頭華美稀土高科公司在內的數家民營企業,希望通過統一組織生產、收購、價格和銷售,掌控稀土產業話語權。
在稀土資源較為分散的南方省份,近年來,五、包鋼、中鋁、中國有色、廣晟和廈鎢等幾家大企業積極展開收購重組行動。南方稀土分散在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五省,采礦權證總計超過100個,多集中在當地企業手中。上述多家央企或大型地方國企,紛紛通過兼并收購爭奪這些采礦權。
但是今年開始的稀土行業第二輪整合潮與此前有所不同,這次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5月初,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大企業大集團戰略,進一步提高稀土行業集中度,基本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稀土行業格局,南方離子型稀土行業排名前三位的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將達到80%以上。
北方稀土市場是包頭鋼鐵有限公司一家獨大。今年4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辦公廳下發《關于征求對<內蒙古自治區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工作方案>意見的通知》,要求采取兼并重組、補償關閉、淘汰關停等手段,對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以實現內蒙古由包鋼集團對稀土采選、冶煉分離生產實行專營。這份方案明確提出要在6月底前完成檢查驗收總結工作。但現在時至8月,這項整合計劃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局。
根據方案,包鋼集團要向31家列入關停名單的企業停止原料供應,并負責其中21家關停企業的補償,工商部門負責吊銷這些企業的稀土生產營業執照,電力部門則要對這些企業停止供電。
目前,只有包鋼集團按照這一方案停止了向關停企業的原料供應,工商和電力部門并未采取行動。”這是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發布的文件,但主要波及包頭市,而包頭市可能還是想慢慢來。”達茂稀土有限責任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自5月4日被包鋼”斷糧”之后,達茂稀土只能靠庫存原料生產,”也就能堅持不到一個月了”,達茂稀土負責人稱,至于補償,”我覺得包鋼還不想出錢呢,包鋼抱怨稱’我們也是企業,卻要幫著政府搞整合’。”
財新《新世紀》記者看到,達茂稀土的冶煉和分離車間的生產線已經停了,碳酸氫銨等原料堆放在角落里,只有選礦車間還有幾十名工人在生產,其余300多名工人現在無法上崗,只能每月領取公司發放的低保。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多方采訪,此次內蒙古稀土整合主要的爭議有兩點:一是整合應該是市場行為,而不是政府的一紙行政命令;二是整合方案脫離企業實際情況,企業難以接受關停理由。
這次包鋼集團主導的整合方案直接選擇了”一刀切”。對于兼并重組和關停的判斷標準是,對由自治區級以上投資主管部門立項審批的4戶稀土冶煉分離企業,由包鋼集團與其商談重組合作;對有關盟市、旗縣立項審批的21戶企業,由包鋼集團出資,相關地方政府酌情予以補償,使其關閉并退出稀土業;對沒有立項審批文件的10戶企業,則淘汰關停。
但眾多業內人士都認為,真正的標準是看包鋼對這個企業感不感興趣,重組合作的四家企業中,有三家從事金屬生產,而被關停的主要是冶煉分離企業,”這部分包鋼不想要,因為現在不缺產能”。
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的待關停企業都表示,他們的立項審批手續都齊備。直到2008年之后,稀土企業的立項才需要國家發改委或內蒙古發改委的審批,而此前,市區一級都有審批資格。這些企業里,有包頭市招商引資引來的項目,而達茂稀土所在的達茂旗還和包鋼集團有40年的水源換礦石協議。
”稀土是國家戰略資源,需要產業整合,這個政策意圖我們都理解。但是具體到操作上,要符合實際情況”,一位企業負責人稱。據他透露,內蒙古經信委和包鋼集團人員在擬寫整合方案前,”只是過來問了很簡單的幾個問題,也就10分鐘”,草率而出的方案里,作為各家企業補償款依據的產能數據與實際情況差距很大,絕大多數企業可獲補償的產能大大低于其實際產能。
陳隆淮也指出,有些要關停的企業相當優秀,整合的價格不合理,”整合不是一紙下令就能整合下來的,它是一個經過詳細調研,要有企業出路、整合方式和渠道等問題的解決方案。”
盡管此次整合幾乎將注冊在案的稀土企業全部包括在內,但卻無法解決一個問題–內蒙古還有很多沒有任何審批注冊手續的”黑工廠”,這些企業的產能總和是包鋼的好幾倍,實際上,這才是包鋼實現稀土專營的最大的”攔路虎”。這些隨時以停產應付檢查,完全地下交易的”黑工廠”,幾乎無據可查。”他們的原料多數盜挖盜采自包鋼的稀土礦和尾礦庫,要想真正實現整合,包鋼首先要在自己身上加強管理。”一位熟悉包鋼的人士指出。
清除”諸侯割據”的戰火也已蔓延到福建、廣東、廣西等其他稀土富裕省份。”政府對資源的控制,就是通過央企或央企控制企業來實現的,不大可能通過民營企業來發展稀土。”一位與五礦合作的江西稀土企業負責人出于這樣的想法,最終選擇了拱手相讓。
但在竇學宏看來,目前大型國企的整合動作還只是爭奪資源的短期行為,”應把精力放到發展尖端技術上來,不是單純的做大做強,只看總量。”
咨詢公司歐亞集團的多份研究報告都認為,中國目前稀土整合的思路與之前的煤炭、鋼鐵行業整合非常相似,而這些整合幾乎都遭遇了失敗。
受傷的下游
歐亞集團分析師馬達明認為,中國本輪密集出臺的稀土管理政策,特別是出口管理,主要意在保證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稀土供應。問題在于,即便是良好的政策意圖,其實施結果也往往是南轅北轍。
原包頭鋼鐵公司總工程師、包鋼稀土研究院院長馬鵬起直言,”限制稀土出口并不能限制國外,反而是限制了自己。”目前,國內的需求量約占中國稀土總產量的70%。但在眾多稀土行業專家看來,稀土的真正價值是在應用上,近年來國內稀土應用技術發展緩慢,如今的高價更是給下游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中國稀土熒光粉燈協作網的吳虹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生產稀土三基色熒光粉燈的企業有三分之一都已經停產,因為熒光粉的價格已經漲到了3000元/千克,有些企業甚至開始使用成本只要每千克20幾元的鹵粉來代替熒光粉。
不只是熒光粉這樣較為低端的應用。竇學宏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山西等地有不少磁性材料生產企業也已經停產,它們大多是民營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資金實力有限,之前的存貨也不多”。而像中科三環等行業里的大企業也陷入了一種矛盾的心理,”它們的成本壓力也很大,但又覺得再扛一扛可以把小企業都扛死。”
磁性材料下游的風機生產行業日子也不好過,特別是以生產直驅電機為主的企業,稀土約占其永磁體原材料成本的30%。湘電股份目前已經停止了材料的現貨采購。
中金公司一份研究報告測算稱,永磁材料現貨價格從每公斤100元飆升至700元,相當于每臺1.5MW永磁直驅機型成本每千瓦增加400元,如果全部在現貨市場采購,壓縮毛利率超過10%。
竇學宏擔心的則是,”這種高價傳導到下游,下游就可能找別的替代了”。愛建證券在一份分析報告中也指出,鐵硼價格高企,直驅風機生產企業可能會選擇另外的技術路線規避稀土成本,如轉而采用電勵磁直驅路線。”稀土的真正價值是在應用,特別是高端應用,這樣下去的話,咱們這么多年的稀土開發成果可能就被破壞掉了。”一位在包鋼稀土研究院工作多年的老專家評論稱。
他進一步稱,”我們一直在講稀土的話語權。真正要爭的是技術上的話語權,而不是價格上的話語權。”
目前,稀土高端應用的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日本和歐美企業手中,而國內的思路是資源換技術。早在2002年8月,國家計委發布《外商投資稀土行業管理暫行規定》提出,禁止外商在中國境內建立稀土礦山企業,禁止外商獨資建立稀土冶煉、分離項目,但同時鼓勵外商投資稀土深加工、新材料和稀土應用產品。
包頭市自上世紀90年代初建立稀土高新開發區后,一直希望能夠吸引像GE這樣的外資企業進駐,通過稀土下游產業的發展提升應用技術水平,但在馬達明看來,由于城市環境、文化和社會發展等條件的限制,包頭并沒有吸引力。
產業鏈之危
在國內政策漸趨收緊之際,出口配額也相應減少,這使得稀土成為最近一年來中國對外貿易摩擦中最受關注的領域。
商務部從一年前開始驟然收緊稀土配額。2010年稀土出口配額總量為3.03萬噸,較2009年降幅接近40%,2011年的配額較上年又略降74噸。從2011年5月20日起,中國將稀土鐵合金也納入配額管理,有分析認為這相當于進一步減少了出口配額。
目前中國的稀土儲量占全球的30%,但出口量超過全球貿易量的90%。配額的大幅減少引起了日本、美國等稀土進口國的不滿。據報道,有美國高級貿易官員7月21日表示,中國對稀土出口的限制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稀土出口配額將導致市場扭曲,這對中國而言應是一個危險信號。
讓西方國家認為其占據有利地位的是世界貿易組織最近的一項裁決。
7月5日,世界貿易組織向成員方散發了美國、歐盟、墨西哥訴中國九種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案的專家組報告,認為中國出口關稅和出口配額措施,違背中方入世承諾和有關世貿規則。雖然這一案件并未涉及稀土,但分析普遍認為,稀土很可能受此牽連。
中國政府高層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出于環境保護的需要,不僅是對稀土出口進行限制,還對開采、生產、貿易的整個鏈條進行限制,這樣的做法是符合世貿規則的。
了解這一案件應訴情況的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WTO確實有環保例外的條款,但這一條款的使用是有附帶條件的,”焦點在于,在限制對外出口的同時,中國國內相關原材料的生產、消費是否也受到限制。”
WTO專家組報告即認為,在限制出口的同時,中國政府并沒有采取措施限制國內的開采、消費。這意味著對內對外并不一視同仁。
近年來,工信部對多種原材料實行指令性生產計劃,加大對落后生產能力淘汰力度。這些措施的實施效果是否達到預期,并不清楚。”以焦炭為例,生產限制能找到文件,但實際上各地都不愿關掉,而消費是否限制并沒有證據,中國鋼產量還在增長。”前述五礦商會人士稱。
稀土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2007年中國政府對稀土生產計劃由指導性調整為指令性,且指令性生產計劃確實呈下降趨勢。
但”政策歸政策,執行歸執行”,一位熟悉包鋼稀土的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包鋼稀土去年獲得的指令性計劃是5萬噸,但”實際生產的精礦估計有20萬噸”。
”可以說沒有一家遵守的。”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總院原副院長王國珍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對于國內的稀土儲量,陳隆淮甚至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形容,不僅有尾礦,很多廢渣都存在稀土。稀土本身又是一種使用壽命很長,用量較省的金屬,前述包鋼稀土研究院的專家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只靠包頭的礦,全世界還能用200年。”
如今稀土賣上了”黃金價”,很快就刺激了世界市場的供應。澳大利亞企業萊納斯去年9月斥資4.5億美元開發旗下的韋爾德稀土礦,計劃今年三季度投產。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中國的稀土儲量約為3600噸REO,占全球儲量的36%,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儲量分占19%和5%。目前已知的中國之外的最大稀土礦藏,位于美國加州的帕斯稀土礦在2002年停產之后,現在也在恢復生產。
從目前的形勢判斷,中國在中長期內不可能繼續壟斷全球的稀土供應。竇學宏的擔心是,”就算是價格降下來,外國也不會買我們的稀土了,行業信譽已經壞了,可是我們的應用還沒有發展起來,這個產業鏈就被傷害了。”
相關推薦
您好!請登錄
合作網站快捷登錄:已有0評論
購物盒子